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不容談判-林志昇

台灣與澎湖的主權不容談判

雖然台灣對岸中國仍將「台灣回到祖國懷抱」視為神聖使命,期間,中國軍方也透過政治宣傳猛批「台灣」,但,中國領導人已經改變1990年代促統的政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改變立場,已由促統,轉變為防止台灣獨立。馬 英九先生成功連任流亡總統(是否兼台灣行政長官有待美總統歐巴馬賀電?),沒有跡象顯示,馬英九有與中國就台灣現狀達成政治協議傾向,本土台灣人也不支持 改變現狀。馬先生連任後,對國際媒體表示:「不必忙著立刻去開啟政治性協商,這對大家來講,都不是最迫切的事情,在這個時候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台灣現在國際地位確定是:1895年 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大清帝國大皇帝將台灣與台灣周邊列島和澎湖群島(以下稱:台灣)永遠割讓(cede)給日本帝國天皇所擁有至今。1952 年因為大東亞戰爭日本戰敗簽署「舊金山和約」,美國是戰爭的「征服者」,擁有對台灣的「佔領權」,流亡的中國殖民政權代替美軍佔領台灣至今;日本政府被迫放棄對台灣管轄權(前首相吉田茂稱:日本政府只是放棄台灣的主權權利。)因此,日本天皇仍然是台灣主權的所有權人。

英文"sovereignty"之一般漢譯為「主權」。然而,"sovereignty"之詮釋,攸關台灣地位之解讀,有必要深入探討:

1. 美國和菲律賓1946年7月4日簽署「馬尼拉條約(Treaty of Manila)」,承認菲律賓獨立,同時「放棄美國對菲律賓主權(relinquish American sovereignty over the Philippine Islands)」。

2. 美國和英國1951年6月19日,所發佈有關和約草案「中國參與及福爾摩沙(CHINESE PARTICIPATION AND FORMOSA)」方面之聯合聲明中提及: 在預定之多邊條約中,「日本會放棄其對台灣主權(Japan would renounce its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和約本身不決定該島未來。

3. 條約書寫人Dulles1951年8月6日,致函威斯康辛州參議員Alexander Wiley提及:"Formosa, a naturally rich island with good climate which had been a Japanese colony for fifty years, ........."福爾摩沙,一個氣候良好而天然豐富之島,其已成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 ........

4. 依1951年9月8日所簽署之對日多邊條約Article 2(b):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基於上述歷史事實,法理推論:
A. Dulles是將台灣定位為日本之「殖民地(colony)」,以執行台灣處分。

B. 「主權(sovereignty)」是可以被「放棄」的(can be renounced or relinquished)。

C. 日本依和約Article 2(b)所放棄之「標的」: all right to Taiwan + all title to Taiwan + all claim to Taiwan =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漢字「主權」顧名思義可詮釋為「做主之能力(power to do on one's own)」。
因此,擁有領土主權意味「對領土可做主」,其實具有兩種面相:

1. 對內主權:治理領土(right to administer territory)、佔用領土(title to territory)。
2. 對外主權: 處分領土(right to dispose of territory)、宣有領土(claim to territory)。

 right to territory =right to administer territory + right to dispose of territory

國家(nation)所衍生之”sovereignty",漢譯為「主權」應屬貼切。國家對 其所轄領土治理、處分、佔用及宣有,即是行使主權(to exercise sovereignty)的表彰,因此,主權如果是可以被「放棄」,意謂主權中,勢必存在「非天賦可移轉」成份。其原因以及形成是基於兩個原因:

1. Sovereignty carries with it responsibility. 主權帶有責任。
2. Nations can not change it nor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its obligations. 國家不得變更、亦不得免除其義務。

法理上,可以得到推論:

"National sovereignty carries with it natural inalienable obligations." 
國家主權帶有天賦不可移轉義務。

就可適用萬國公法之已編入(合併)領土而言,「國家主權(national sovereignty)」中之「國家義務(obligations of nation)」,既是不可免除,國家主權中,由國家義務所衍生非天賦可移轉之「國家權利(rights of nation)」則是屬於可以被放棄之部份。而就不可適用萬國公法之未編入(合併)領土而言,國家主權中,由「征服事實(fact of conquest) 」所衍生之非天賦可移轉「佔領權利(rights of occupation)」,則是可被放棄。分別探討如下:

A. 主權所渋及之未編入(合併)領土(sovereignty over unincorporated territory)

萬國公法架構內,所定義國家是由「生來自由且自主(by nature free and independent)」、而「自然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 in the state of nature)」之人民所組成。殖民地人民在殖民政權武力脅迫下,是處於不自由而被奴役狀態,並不能成立「自然生活在一起」之國家形成條件。因此,萬國公 法不適用於國家對其因佔領而得以「宣有主權(claim sovereignty)」之非國土性質領土。國家對其佔領性質之殖民地等「未編入(合併)領土」,並無「國家主權」成份中之「國家義務或主權義務」,亦 無其所衍生之「國家權利或主權權利」,只有非天賦可移轉之佔領權利,以及其所「對應(correspond)」之非天賦可移轉佔領義務。因此,所謂「放棄 主權」,是指放棄位階為「領土高權」而本質為「領土統治權」之佔領權利,而且同時得以免除佔領義務。

美國依「馬尼拉條約」承認菲律賓獨立,並放棄對未編入(合併)領土菲律賓之「佔領權利」後, 隨即免除對應之「佔領義務」,導致美國對菲律賓並無保有任何「剩餘主權(residual sovereignty)」,其為菲律賓得以成為主權獨立國家之法源根據。台灣因為日本已經依照國際法宣布實施「明治憲法」,法理上與菲律賓情況不同。

B. 主權所渋及之已編入(合併)領土(sovereignty over incorporated territory)

國家對其因編入(合併)而得以「擁有主權(own sovereignty)」之國土性質領土,在萬國公法架構內,有天賦不可移轉之國家義務,以及其所衍生之非天賦可移轉之國家權利。所謂國家,是擁有主權 之政治實體,基於國家衍生主權,國家義務衍生主權義務;國家權利衍生主權權利。構成國家主權之成份是包括「既不可變更亦不可免除」之主權義務,以及其所衍 生之「可變更或可免除」之主權權利。因此,所謂放棄主權,是指放棄位階為領土高權而本質為「領土統治權」之「國家權利或主權權利」,但是依然仍保有「國家 義務或主權義務」。這些理由本來就是條約書寫者Dulles,就琉球託管地位所創造之「剩餘主權」之法理根據由來,然而,這個理由原本就是適用於與琉球同 為日本所編入為國土一部份之台灣領土。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  執行長
2012/0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