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轉:開羅真相-林志昇

開羅真相
Unveiling the Cairo Declaration

開羅公報發佈68周年回顧
(1943年12月1日 - 2011年12月1日)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流亡中華民國)對台灣宣有主權,歸根究底,唯一理由: 就是依所謂「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另一方面,台灣地位正常化的前提是:徹底釐清台灣和中國關係。因此,有必要回顧並揭發所謂「開羅宣言」真相:

有別於美英蘇三國外長在第三次「莫斯科會議(Moscow Conference)」期間,於1943年10月30日共同簽署協議,稱為「莫斯科宣言(Moscow Declaration)」;美英中三國領袖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召開「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及至12月1日發佈新聞期間,會議檔案資料則是只提及「公報(Communique)」,並無「宣言 (Declaration)」字眼。因此,開羅公報應是定位為會議後所發佈之「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e)」。由於並未經該三會議參與國國會批准,正如杜勒斯1951年9月5日舊金山和平會議之演講時所稱:「其為私下協議 (private understandings)性質之『戰時聲明(wartime statements)』。以致戰後成為只是道義上「應該」而不是法理上「必須」予以執行之協議。

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有關「台灣歸還中華民國」議題之來龍去脈:

1. 首次是出現於11月23日晚間,羅斯福在其下榻別墅宴,請蔣介石夫婦而由王寵惠所作成會談記錄:
"On Restoration of Territories--Generalissimo Chiang and President Roosevelt agreed that the four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Taiwan, and the Penghu Islands (Pescadores), which Japan had taken from China by force, must be restored to China after the war,"其中提及蔣介石元帥與羅斯福總統同意,戰後中國自日本收復領土包括台灣和澎湖群島。
以上內容,節錄自中華民國所提供予美國方面英譯版晚宴會談記錄。美國方面在本次會談則無備有正式會談記錄。

2. 其次,於11月24日由王寵惠在蔣介石之指示下,經美方幕僚而轉交予羅斯福,為「非正式提案(not as formal proposal)」性質之「中國政府備忘錄(Memoranda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Japan shall also return Dairen and Port Arthur, and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Islands to China."
其中,提及日本歸還中國領土包括福爾摩沙和澎湖群島。

3. 美國方面在經11月24日及25日修正後,提出版本為:
"The territory that Japan has so treacherously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and Formosa, will of course be return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其中,提及福爾摩沙當然要歸還中華民國。

4. 英國方面原先所提出版本為:
",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including particularly Manchuria and Formosa,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其中提及福爾摩沙將歸還中華民國。

5. 英國方面經邱吉爾修正後,提出版本為:
",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其中提及福爾摩沙和澎湖群島將歸還中華民國。

6. 11月26日已定稿,至12月1日始發佈之「開羅公報」最終版本為:
",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其中提及福爾摩沙和澎湖群島將歸還中華民國。

由以上開羅公報有關台灣議題定稿過程,發現法理和歷史烏龍如下:

A. 日本是「以武力(by force)」取得台灣?
B. 日本是「自中國人竊取(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台灣?
C. 台灣「當然要(will of course be)」歸還中華民國?
D. 美英兩國原本並不打算將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

就法理和歷史觀點而言,日本天皇是「光明正大」依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之國際法程序取得,非依軍事征服而取得台灣領土。在日清甲午戰爭中,台灣並非戰場,故日本天皇非以「武力亦非以偷竊」方式取得台灣領土。

美國如將日本於1895年依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自中國取得台灣視為「竊取」,也應比照,將美國於1898年依巴黎和約,自西班牙取得關島、菲律賓及波多黎各,同樣視為「竊取」,否則是持雙重標準,令人無所適從。

中國人從未建構「台灣完整主權(full sovereignty over Formosa)」。號稱於1912年1月1日開國之中華民國,其憲法規定之固有領土並無包括台灣。建構台灣完整主權之日本才是「當然(of course)」無法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

開羅會議期間,時任蔣介石參謀之美國Stilwell將軍,曾在11月22日標題為「Role of China in Defeat of Japan」備忘錄中提及:有關「中國戰區(China Theater)」的問題,是那些行動能自中國發起以影響「太平洋戰事(the war in the Pacific)」? 解答之一為:

"Attack Formosa if required---May 1945--November 1945."
中國在1945年5月至11月間,視需要而攻擊福爾摩沙。

另外,在11月22日由Stilwell將軍政治顧問Davies所作成,提交供羅斯福參考之備忘錄中,也提及Stilwell將軍曾提出美中聯軍 執行包括「可能攻擊福爾摩沙(a possible attack on Formosa)」作戰計劃。然而,認為中國軍隊雖是人多勢眾,卻是「比較不精良(relatively untrained)且大抵上腐敗(generally corrupt)」,必須在扎實的美國指揮下才可能有效執行。此涉及收復包括「其所宣有之福爾摩沙(Formosa which they claim)」失土之計劃,是提供予中國方面實質之誘因。

開羅會議期間,Stilwell將軍配合中國人對台灣之「宣有」,無視台灣依1895年所簽訂之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已割讓予日本之事實,將 台灣列入中國戰區,誤導台灣是日本佔領下之中國領土。再加上麥克阿瑟主張不攻打台灣,更是讓中國稱台灣屬中國戰區具正當性,,其影響日本投降後,中國對台 灣之佔領心態和方式至巨。

美國如接受中國將已依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自中國割讓予日本之台灣仍視為只是被日本所持有的中國領土之思維,也應比照而將已依巴黎和約自西班牙割讓予美國之關島、菲律賓及波多黎各,仍視為只是被美國所持有的西班牙領土,否則就是持雙重標準。

1943年11月24日由中國方面所作成,經美方幕僚轉呈予羅斯福,屬「非
正式提案(not as formal proposals)」,尚待討論性質之備忘錄中,提及:

「Administration of Enemy Territory and Enemy-held Territories following Allied Occupation. 盟軍佔領後,對敵方所「擁有及所持有」領土之治理。

(A) On the occupation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enemy, the army of occupation shall exercise the powers of military and civil administration. 佔領敵方所「擁有領土」時,軍政及民政管理將由佔領軍執行。

(B) On the liberation of any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China, Great Britian, 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powers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exercised by the army of occupation; and the powers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y the State which rightfully has sovereignty over the territory in question.
解放中國、英國或美國之任一部份領土時,軍政管理將由佔領軍執行,而民政管理則將由合法擁有該領土主權之國家所執行。

台灣在日本依戰後和平條約之規定而有所處分前,法理上,仍是日本合法領土而不屬中國。故中國治理台灣,只能稱是「佔領(occupation)而並 非解放(liberation)」。因此,依法理,中國所治理的台灣應是敵方日本所擁有之領土(enemy territory),依上述(A)項原則,軍政管理將由「中國佔領軍」執行,民政管理將由本土台灣人的「民政府」執行。

然而,中國是在美國附和下,將台灣視為被「解放」之中國領土,於是中國自我認定所治理的台灣,是敵方日本所持有之領土(enemy-held territory),依上述(B)項原則,解放中國之任一部份領土時,軍政管理將由「中國佔領軍」執行,民政管理則將由「中國政府」執行。

蔣介石提供該備忘錄予羅斯福,形同中國向美國報備設定佔領方式。事實証明,中華民國是將台灣當作「被解放(liberated)」之中國領土以治 理,故自1945年10月25日,中國開始執行台灣佔領至1952年4月27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前這段期間,中華民國政府是奉行1943年11月24 日所提出之備忘錄(B)項原則,亦即軍政管理由「中國佔領軍」執行,民政管理則由「中國政府」執行。其為在美國之認可下,不受戰爭法規範之「解放中國台 灣」計劃,非代理美國軍政府「佔領日本台灣」。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台灣確定不歸屬中國。由於和約第23條(a)規定,美國為日本之主要佔領權國,中國殖民政權因此得以在 美國之接受下,「代理台灣美國軍政府」佔領日本台灣,至今並無依戰爭法設立「台灣民政府」之概念和打算。美國當局深諳戰爭法,然而,從未對中國殖民政權企 圖永久佔領日本台灣之作為有所「糾正」。

中華民國政府所作成1943年11月23日晚宴會談記錄,提及:
"On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 President Roosevelt was of the opinin that China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ostwar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 Generalissimo Chiang believed, however, that China was not equipped to shoulder this considerable responsibility, that the task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 China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 task in a supporting capacity should it prove necessary by that time."在軍事佔領方面--羅斯福總統認為:中國應扮演戰後軍事佔領日本之主要角色。然而,蔣介石元帥認為中國並無能力承擔此重大責任,應是在美國之 領導下以執行,屆時如確定有需要,中國會參與支援。

蔣介石雖承認並無能力主導軍事佔領日本,然對日本台灣領土,卻是定位為「解放而非佔領」。故及至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前,中華民國是在美國本來「台灣 將歸還中國」預設立場支持下,在自日本「解放而光復」架構內以治理台灣。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台灣確定不歸屬中國。中國殖民政權之於日本台灣,則應是 回歸為受法理規範之「佔領」,不再是經政治處理之「解放」。在美國依反共考量接受下,得以轉型而代理台灣美國軍政府,佔領日本台灣,於是還原成「支援美國 執行軍事佔領日本」之原來角色。對日本台灣之佔領,無論是由台灣美國軍政府「親自(as principle)」或是由中國殖民政權「代理(as agent)」執行,依戰爭法,都必須在日本台灣佔領地協助本土台灣人,設立「台灣民政府」以履行「佔領義務」。

以上分析可得知,開羅會議其間確實是由於對據以判定台灣地位之相關法理,及歷史有所曲解,孕育了「台灣問題」。其原點就是美中兩國,將在開羅會議期 間尚未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份之台灣,視為日本自中國所「竊取」領土。表面上,由於定位為因「偷竊而取得」故「當然得歸還」。實際上,針對所謂「台灣歸還中 國」在羅斯福和蔣介石之間,其實是一筆為世人所忽視之「有條件」政治交易。

在"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PLOMACY IN ACTION"有關開羅會議之資料"The Cairo Conference, 1943", 其中提及:
"At the series of meetings in Cairo, Roosevelt outlined his vision for postwar Asia. He wanted to establish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one of his Four Policemen. ..... Roosevelt hoped to prevent the British and the Russians from using postwar instability to increase their presence in Asia, and he advocated for Indochina to be established as a trusteeship instead of returned to France after the Japanese defeat. To secure this future, he sought a commitment from Chiang Kai-Shek that China would not try to expand across the continent or control decolonizing nations, and in return, he offered a guarantee that the territories stolen from China by Japan including Manchuria, the islands of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Islands would be returned to Chinese sovereignty." 在開羅系列會議中,羅斯福為戰後之亞洲勾勒願景。他要讓中華民國成為其四大警衛之一。 ..... 羅斯福希望能阻止英俄兩國,利用戰後不穩定情勢,擴展其在亞洲勢力。他倡導在日本敗戰後託管印度支那,以取代回歸法國。為確保此未來佈局,他提供中國得以 收復其被日本所竊取,包括滿州及台灣領土之保証,換取蔣介石回報中國不擴大領土版圖,或控制去殖民地化國家之承諾。

由上述,美國國務院所披露有關開羅會議資料可知:美國和英法俄所謂「盟國」間,其實也都是各懷鬼胎,勾心鬥角。美國在國家利益考量下,運用腐敗之中國為棋子,阻擋其他盟國在亞洲利益,台灣就是在此詭譎之國際情勢下,成為二次大戰後最大之受害者。

蔣宋美齡在1943年11月26日開羅會議結束後,隨即寫信予羅斯福,提及:
"...... the Generalissimo wishes me to tell you again how much he appreciates what you have done and are doing for China. When we said goodbye to you this afternoon, he could not find words adequately expressive to convey his emotions and feelings, nor to thank you sufficiently for your friendship."
元帥希望我再次告訴您,他非常感謝您已經及正在為中國所做的。今天下午和您道別時,他對您的友誼,真可說是感激得不可名狀。

由以上蔣介石透過蔣宋美齡親筆信感謝羅斯福之惠中國良多,可知羅斯福對蔣介石確實是恩重如山,致使台北市有以羅斯福為名之路,以茲紀念。然相對地, 卻是致使本土台灣人因「福爾摩沙被出賣(Formosa betrayed)」,至今尚淪於「政治煉獄(political purgatory)」中。

美國總統秘書(Early)於1943年12月2日致電總統特別助理(Hopkins):
"Cairo communique enthusiastically received throughout country. Great praise jubilation prevails all quarters. This despite premature release by Reuters in dispatch under Lisbon dateline of virtually complete story of Cairo conference almost twenty-four hours before official communique was released thus most unfortunately discounting communique ...
由以上之電報內容可得知,儘管路透社基於里斯本換日線,較官方公報提前約24小時發佈開羅會議真正完整報導,致使公報效果不幸被打折扣,美國方面是熱烈歡迎而舉國褒揚。

因此可以說,就美國人民對中國及台灣之認知,是樂見台灣歸還中國,然其所依據的,竟只是在開羅會議後所擬而為「會議報告」性質之公報,令人啼笑皆非。

在中華民國政府所作成之1943年11月23日晚宴會談記錄提及:
"On Korea, Indo-China and Thailand-- President Roosevelt advanced the opinion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ach a mutual understanding on the future status of Korea, Indo-China and other colonial areas as well as Thailand. Concurring, Generalissimo Chiang stressed on the necessity of granting independence to Korea. ....." 在朝鮮、印度支那及暹邏方面。--羅斯福總統提出意見,就朝鮮、印度支那及其他如殖民地區和暹邏之未來地位,中國應和美國達成共識。蔣介石同意,強調應讓 朝鮮獨立。 .....

將以上中華民國方面所作成晚宴會談記錄,和前述美國方面所披露之開羅會議資料,對照之下,美中兩國應是透過有條件之「利益交換」,達成會談記錄中所稱之「共識(mutual understanding)」。
Te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United States Mission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NFIDENTIAL WASHINGTON, December 5, 1950
"Subject is Question of Formosa in GA. When item comes up for consideration in First Committee, USDel should suggest postponement of consideration of this item until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Assembly. US Rep might refer to statement by Dulles of November 15, 1950 in First Committee and point out that situation created by increased Chinese Communist intervention in Korea which was the reason for our suggestion for putting this item to a later place on the agenda has, now assumed critical character."1950年12月5日,美國國務卿予美國赴聯合國代表團密電提及:「事關在聯合國總會之台灣問題。當該案在第一次委員會被提出討論 時,美國代表團應建議將該案之討論延至總會第六會期。美國代表團可參考杜勒斯於1950年11月15日,第一次委員會中之聲明,指出中國共產黨擴大介入韓 戰,所造成之形勢是建議將該案延後提審理由,其應為當今之危機負責。」

中國1950年11月1至4日間打敗美軍,贏了在北朝鮮之雲山戰役,加上中國之日益擴大介入韓戰,致使美國自1950年11月15日起,逐漸調整其 原先有「將依開羅協議歸還台灣予中國」政策,逆轉成「不依開羅協議歸還台灣予中國」,在1951年9月8日簽訂對日和約中,正式確認。

以上分析可得知,開羅會議所提及之「台灣歸還中國」,是局限於蔣介石之中國「承諾(commitment)」和羅斯福之美國「保證 (guarantee)」,所達成之「有條件」政治交易。由於蔣介石流亡台灣後,已喪失提供美國任何中國承諾之立場,毛澤東所領導共產中國,原本就不受蔣 介石所提供予美國「不擴大領土版圖或控制去殖民地化國家」之承諾拘束,介入韓戰。由於蔣介石流亡中國無法延續其所提供予美國之中國承諾,毛澤東之共產中 國,則是違反蔣介石對美國所提供之中國承諾,基於「對價關係」已不成立,杜魯門拒絕履行羅斯福所提供予蔣介石「台灣歸還中國」之保証,具有正當性。
英國下院(the House of Commons)議員Eric Fletcher曾就有關「福爾摩沙未來(Future of Formosa)」問題,請教英國外交部,在1950年7月26日收到回函中,代理外相kenneth Younger稱:「Formosa is still de jure Japanese territory, and there is no Government of Formosa as such.」福爾摩沙仍是法理日本領土,並無福爾摩沙政府。

Eric Fletcher議員是在1950年7月27日發表於「泰晤士報(the Times)」文章中,提及:
"Pending such a settlement (the prospects of which are unhappily receding) there can be no doubt of the right of America to preserve and protect the statu quo in Formosa."
在依對日和約決定福爾摩沙未來歸屬以前(其前景是不樂觀地倒退),美國毫無疑問有權力維持及保護在福爾摩沙之現狀。

對日和約簽訂前,英國認知台灣現狀為:

1. 法理主權仍歸屬日本。即使是蔣介石所感恩之麥克阿瑟將軍,也曾在1951年5月5日國會聽證會中,稱:「法理上,福爾摩沙仍為日本帝國之一部份 (Legalistically, Formosa is still a part of the Empire of Japan)」。

2. 美國是日本征服國,依「征服權」對包括台灣之日本領土有「佔領權」。

3. 蔣介石在日本台灣所建構之中國殖民政權,是在「盟國同意及美國保護下」暫時性之治理當局(provisional administration),並非台灣政府。

1950年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行文予國防部長(Marshall)之附件A提及:
The United States proposes a treaty with Japan which would end the state of war, restore Japanese sovereignty and bring back Japan as an equal in the society of free peoples. As regards specific matters, the treaty would reflect the principles indicated below:
3. Territory.
(a) Independence of Korea would be recognized;
(b) the Ryukyus and Bonin Islands would be returned to Japan provided that the provisions of any military security agreement apply to these territories in the same manner as to Japan proper;
(c) the de facto status of Formosa would be recognized pe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conditions of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area as make possible a de jure settlement.
美國提議和日本簽訂和約以結束戰爭狀態, 讓日本得以恢復主權及以平等地位重回自由人民之社會. 至於具體事宜,條約會考量下列原則:

3. 領土方面.

(a) 會承認朝鮮之獨立;
(b) 如果適用於日本本土之任何軍事安全協議條款也同樣適用於琉球及小笠原群島, 則該領土會歸還日本.
(c) 在該地區之和平穩定形勢有所進展以前, 會將福爾摩沙之"事實地位"
認知為"所可能之法理決定".

1951年1月12日Dulles特別助理John M. Allison會談備忘錄中提及:

.....,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reaty would follow these general lines:
1. It would formally end the state of war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which adhered to the treaty and Japan.
2. It would restore full sovereignty to Japan.
3. .......
4. As regards territory, the treaty would require Japan to renounce all interest in Kore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and to accept a United Nations trustee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administering authority over the Ryukyu and Bonin Islands. ......
....., 建議條約大致之方針為:

1. 其會正式結束日本和參與簽約盟國間之戰爭狀態。
2. 其會恢復日本主權。
3. .......
4. 在領土方面,條約要求日本放棄其在朝鮮和福爾摩沙之一切勢力,及接受美國治理聯合國託管下之琉球及小笠原群島。

本項條文中,要求日本放棄之「interest(單數)」其意為具不可數性質之「影響勢力(power of influence)」。

1951年11月22日美國駐法國大使Bruce從巴黎致國務卿密電提及:

「The secretary commented that we were thinking in terms of a treaty or agreement which recognized the realit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position. 國務卿稱我方正在研擬條約或協議,承認國民政府之實質狀態。」

1990年6月28日中國人民日報由伍修權撰寫「四十年前的聯合國之行」一文中,值得探討之重點為:

1. 美國國務院特別顧問杜勒斯以反共反華最著稱,頑固敵視中國人民之美國代表。
2. 伍修權於1950年11月28日下午,在聯合國安理會演說中,引用1943年之「開羅宣言」,1945年之「波茨坦公告」及1950年1月間杜魯門關於「台灣屬於中國」之言論,駁斥美國所散佈之「台灣地位未定論」。
3.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Warren Austin回應:「美國未曾侵略中國的領土」。
4. 1950年11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之「美國侵略台灣案(Complaint of armed invasion of Taiwan (Formosa))」。
5. 1950年12月7日聯合國大會委員會表決,將中國提案予以「擱置辯論(to suspend debate)」,相對地,將美國提出之「中國侵略朝鮮案(Intervention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Korea)」,列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就以上歷史檔案,可以得到結論如下:

A. 杜勒斯除了堅決反共,讓台灣得以不致淪入共產中國外,也費心為台灣未來地位佈局,實在是值得本土台灣人紀念以感恩。

B. 美國在共產中國介入韓戰前,確實是擬依開羅會議協議之戰爭聲明,將台灣移轉予中國。然而,由於共產中國介入韓戰,是構成「干涉朝鮮」而被聯合國大會列入議 程討論,致使美國和代表中國之蔣介石在開羅所達成之「政治交易」破局,美國無需再受開羅協議所拘束,應是中國始料所未及。

C. 交戰國間在戰後經由和平條約之簽訂,以結束「戰爭狀態(the state of war)」。在和平條約生效後,因戰爭已正式結束,所有和戰爭過程有關之聲明、 宣言、公報、公告及投降書,其效力因歸零而成為無效。舊金山和平條約架構內之日華台北和約生效後,開羅公報即走入歷史。任何中國人(PRC/ROC)不得 再根據已成為歷史檔案之開羅公報,宣有台灣主權。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擬向聯合國所提出之「美國侵略台灣案」,因被聯合國大會「擱置辯論」,並未被列入議程。因此事實上,聯合國大會從未針對台灣歸屬問題有過辯論或表決。

E. 美國並無打算在舊金山和平條約中,決定台灣「法理未來地位(de jure future status)」。日本在和約生效後恢復為主權國家,一方面是依和約第2條(b)喪失對台灣之主權權利,另一方面,對台灣之主權義務,則是因台灣仍處於被 佔領狀態而被懸置,於是喪失在台灣之「影響勢力(interest)」,有如被「禁治產」,然所有權並無被移轉。因此,台灣「法理目前地位(de jure present status)」是 維持不變(remain unchanged)。舊金山和平條約已確定台灣既不歸屬共產中國,也不歸屬流亡中國。

F. 美國雖已無意將台灣「法理未來地位(de jure future status)」歸屬蔣介石中國殖民政權。然而基於「務實考量(for practical purposes)」,只得將台灣之「事實目前地位(de facto present status)」當作是「法理未來決定(de jure future settlement)」,以「巧妙模糊(masterful ambiguity)」方式處理台灣地位。

G. 日本同意美國在琉球建軍事基地之條件,交換美國將琉球歸還日本。而琉球在歸還日本後,要求美軍基地移設至縣外,是「過河拆橋」,有違約定,當然會惹惱美 國。代表中國之蔣介石承諾中國不擴大領土版圖,或控制去殖民地化國家條件,交換美國保證台灣歸還中國。共產中國因介入韓戰,干涉朝鮮,有違承諾,致使美國 決定撤銷台灣歸還中國之保證。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 執行長
2011/12/01

轉:美國海軍後記 -林志昇

美國海軍後記
United States Navy
曾 協助彭明敏教授1970年1月3日逃離台灣的美國衛理公會傳教士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將他在台灣救援政治犯的經歷撰寫成書,並以當年美國國務院嘲諷他的字眼「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作為書 名,2011年12月10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書中提及:
在1971年初,由於日本台獨聯盟幹部「宗像隆幸」透過「阿部賢一」交付爆裂物原料給謝聰敏先生,以致謝聰敏和魏廷朝在1971年2月23日被捕入獄。

謝聰敏坐牢期間,想辦法把信件帶到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然而,這封信遭攔截,竟被轉交給流亡在台的國民政府的參謀總長,害他遭受更加慘烈的酷刑,幾乎命喪黃泉。多年後,謝聰敏先生撰文提及:「在台灣海峽巡邏的美國海軍,目的不只是為了台灣安全,也捍衛蔣介石的戒嚴統治。」

美軍1979年大量撤離台灣前,在台北榮總醫院附近所設立「美國海軍醫院」,實際上就是美國海軍方面曾打算長期在台灣經營之證明。

美國海軍不只是在戰爭法架構內,和現今的「台灣民政府」有「法理關係」,實際上,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第23條(a)架構內,也和中國殖民政權成份中, 蔣介石元帥所領導之中國占領台灣當局有「代理關係」。而美國國務院則是和中國殖民政權成份中,蔣中正流亡總統所領導之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有「政治關係」。於 是,美國海軍一方面是依占領義務保護台灣領土,另一方面則是基於美國利益考量,依美國國務院之反共政策,認可同為反共陣營之蔣介石元帥代理美國軍事政府占 領台灣領土,依軍事占領之威權治理台灣人民,形成所謂「白色恐怖。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 執行長
2011/12/12

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2011年12月9日)
白色恐怖 沉默同謀
◎ 唐培禮(Milo Thornberry)
正在台北展出的「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據報導,由美國在台協會(AIT)主辦,展示美國「在台灣經濟、教育、軍力和公共衛生發展當中的影響力。」不過,其中對於美國在白色恐怖期間的噤聲默語隻字未提,反而使得這項展覽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顯得更加諷刺。
我 用「沉默的同謀」(a conspiracy of silence)形容蔣介石政權和美國政府當時的關係。美國國務院對於蔣氏政權下的專制暴行一清二楚,卻不讓美國人民了解真相。反共合理化美國在台灣白色 恐怖時期的不當作為,而台灣作為「自由中國」的迷思又合法化美國和蔣氏政權的合作。很少美國人了解在當年大部分台灣人眼中,台灣既不「自由」也非「中 國」。
白色恐怖時期非法羈押、未審先判、刑求逼供、濫殺無辜,數量之多令人心寒,至今仍令人不忍追憶。謝聰敏和魏廷朝在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三日被捕,距離我和前妻被捕早了一個星期。身為美國人,我們遭軟禁後驅逐出境,但是謝、魏兩人則飽受刑求,判刑多年。
坐牢期間,謝聰敏想辦法把信件帶到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這封信遭攔截,竟轉交給國民政府的參謀總長,害他遭受更加慘烈的酷刑,幾乎命喪黃泉。多年後,謝聰敏撰文提及,「在台灣海峽巡邏的美國海軍,目的不只是為了台灣安全,也捍衛蔣介石的戒嚴統治。」
在歌頌美國對台灣的正面影響之際,也應該提及美國和蔣氏政權同謀的黑暗面。我認為美國政府應該這樣做,才能重新獲得台灣人民的信任。目前的這個展覽,正是揭露當年白色恐怖真相的好的開始。 (作者為傳教士)
(作者中文版回憶錄《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

美國海軍
United States Navy
紀念太平洋戰爭70周年
(1941年12月8日 - 2011年12月8日)
美 國當地時間12月8日(周三)紀念日本奇襲珍珠港70周年,因為這個「羞恥日」讓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全國各地都有紀念1941年12月7日珍珠 港奇襲的紀念活動,最大的活動是在夏威夷的奇襲所在地歐胡島。星期三早上7点55分將舉行默哀,這是日本帝海軍開始奇襲的時刻。

RE: 這個時刻,台灣民政府應邀參加「秋季定例懇親會(JANAFA)」的討論宴會,三方首先進行二小時的會商,接著舉行宴會,這充分明美國海軍和台灣民政府之關係已經進入新的階段。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大將東條英機就任日本首相,不到兩個月,下令奇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開啟了「美日太平洋戰爭」。日軍在戰爭初期,節 節勝利而勢如破竹。然而,日本海軍在1942年6月5日至7日間與美國海軍發生「中途島戰役(Battle of Midway)」,失利後,失去主導太平洋戰爭能力,情勢逆轉,使日軍從攻勢轉為守勢,美國當局意會到戰勝日本只是遲早而已。

美軍在「跳島戰術(Island hopping strategy)」架構內,時任「美國陸軍遠東區總司令(Commander in Chief of U.S. Army Forces Far East)」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將軍主張攻擊菲律賓,跳過台灣,攻擊琉球,再攻入日本本土,時任「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Commander in Chief of U.S. Pacific Fleet)」之海軍上將尼米茲將軍,主張跳過菲律賓,直接攻擊台灣後,跳過琉球,直搗日本本土。美國海陸兩元帥當時各持己見,無交集。美國羅斯福總統最 終是採納麥克阿瑟將軍提案,於是,台灣免受戰火洗禮,幸運逃過一劫。

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官「尼米茲上將(Fleet Admiral Chester W. Nimitz)」1945年3月26日登陸沖繩縣那霸市西方約40公里之慶良間諸島後,以美國海軍元帥Chester W. Nimitz名義,公佈「美國海軍軍政府佈告第一號」,即所謂「尼米茲佈告」。,於1945年4月1日登陸沖繩本島後以同樣名義再發佈一次,4月5日成立 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當時是由海軍上將Chester W. Nimitz任最高位之「軍政長官(Military Govenor)」,由海軍中將Richmond K. Turner任次位之「軍政府長官(Chief Military Government Officer)」,由陸軍准將Christ任「軍政府副長官(Deputy Commander, Military Government)」。

依1945年9月2日發佈盟軍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d項,琉球日軍最高指揮官是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投降。

d. The senior Japanese commanders and all ground, sea, air and auxiliary forces in the Japanese Mandated Islands, Ryukyus, Bonin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s shall surrender to the Commander in Chief U. S. Pacific Fleet.
直至1946年7月1日後,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由海軍移轉予陸軍運作。
即使是依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將軍提案,跳過台灣而攻擊琉球,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是由海軍上將尼米茲所設立。因此,設使羅斯福總統採用尼米茲將軍提案, 跳過菲律賓而攻擊台灣,則台灣美國軍政府及其轄下之台灣民政府,勢必也將是由海軍上將尼米茲設立。可知,台灣民政府和美國海軍方面必然是有所關連。

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過程中,有關培爾參議員(Senator Claiborne Pell)之記事:
"The human rights provision was brought up while both Pell and Helms were present. Both Senators asked to be heard on this specific issue, but for quite different reasons. Pell explained to the other conferees that the reason for his insistence on this provision was 'somewhat personal'. He apologized to his Senate colleagues for having told the story many times then went on to recite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studying Taiwan issues in a military government school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uring WWII. He concluded by stating this experience had convinced him to launch a personal crusade for the human rights of Formosans."人權條款在Pell及Helms兩者皆出席時被提出。兩位參議員要求對此特定議題發言,然是為了非常不同的理由。Pell向其他與 會議員說明,他之所以堅持這個條款,多少是有些個人因素。他因已多次說過這個故事,向其參議院同事道歉後,接著敘述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在哥倫比亞大學海軍軍 事政府學院(the Naval School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研讀台灣問題之個人經驗。他以陳述這個,讓他自覺要為福爾摩沙人之人權,投身個人聖戰的經驗作為結論。由Pell參議員發言可得 知,美國原有在攻打並佔領福爾摩沙後,親自成立福爾摩沙美國軍政府之計劃。

1942年6月9日,美國「海軍部副主管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Vic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下指令予美國「海軍人事部門主管(the Chief of the Bureau of Naval Personnel)」:委託位於紐約之哥倫比亞大學規劃48週有關「軍事政府管理(administration of military government)」課程,以訓練海軍人員,即所謂「哥倫比亞行動(Operation Columbia)」,其中包括在占領日本台灣後運作台灣美國海軍軍政府。自1942年8月17日起,有29名海軍軍屬,以海軍軍官身分接受10個月嚴格 之高層次國際事務訓練,而Pell參議員就是曾經參與該計劃成員之一。當時在美國,除了哥倫比亞大學外,普林斯頓大學亦設有「海軍軍事政府學院(the Naval School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可見,當時在占領地設立軍事政府是美國海軍任務之一。

因此,台灣民政府代表於2011年11月30日出席鞏固美日軍事同盟之日美海軍「秋季定例懇親會(JANAFA)」,具有重大意義。美國如是親自占 領台灣,成立占領當局勢必是海軍系統之軍事政府。基於台灣民政府應是「從屬於美國海軍軍政府(subordinate to U.S. Naval Military Government)」,台灣民政府有參與該會,被要求和美國海軍建立「實質往來」關係,有正當性和必要性。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 執行長
2011/12/08

參考資料

111130台灣民政府 新聞
2011年11月30日午後(晚間)6:00時至8:30,台灣民政府受邀參加「美日軍事同盟」之「日美海軍友好協會」宴會,會場設於美國海軍橫須賀基地正門前平安閣四樓;這是日本戰敗後間隔六十五年,本土台灣人首次受邀參加,台灣民政府欣然派員參加這次討論宴會。
參 加宴會包含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斯威夫特(Scott Swift)、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司令官大衛˙勞斯曼(David A. Lausman)、駐日美海軍司令官以及各級艦隊指揮官;日本海上自衛隊海上幕僚長、自衛隊司令官、橫須賀地方總監、國防部長(防衛大臣)、日本防衛關係 議員、日本政府關係官員、日本海軍幕僚長、統幕長等百餘位參加。
台灣民政府代表們與各級參加官員親切問好,並向各界表達台灣民政府主席及總理的感謝,要求日後美國、日本、台灣三方能有實質往來。宴會在互祝後,大會圓滿結束,民政府代表們預計週四返台報告成果。

台灣民政府 新聞署 發言人 鄧 芬慧
2011/12/01

轉:美國海軍-林志昇

美國海軍
United States Navy
紀念太平洋戰爭70周年
(1941年12月8日 - 2011年12月8日)
美 國當地時間12月8日(周三)紀念日本奇襲珍珠港70周年,因為這個「羞恥日」讓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全國各地都有紀念1941年12月7日珍珠 港奇襲的紀念活動,最大的活動是在夏威夷的奇襲所在地歐胡島。星期三早上7点55分將舉行默哀,這是日本帝海軍開始奇襲的時刻。

RE: 這個時刻,台灣民政府應邀參加「秋季定例懇親會(JANAFA)」的討論宴會,三方首先進行二小時的會商,接著舉行宴會,這充分明美國海軍和台灣民政府之關係已經進入新的階段。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大將東條英機就任日本首相,不到兩個月,下令奇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開啟了「美日太平洋戰爭」。日軍在戰爭初期,節 節勝利而勢如破竹。然而,日本海軍在1942年6月5日至7日間與美國海軍發生「中途島戰役(Battle of Midway)」,失利後,失去主導太平洋戰爭能力,情勢逆轉,使日軍從攻勢轉為守勢,美國當局意會到戰勝日本只是遲早而已。

美軍在「跳島戰術(Island hopping strategy)」架構內,時任「美國陸軍遠東區總司令(Commander in Chief of U.S. Army Forces Far East)」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將軍主張攻擊菲律賓,跳過台灣,攻擊琉球,再攻入日本本土,時任「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Commander in Chief of U.S. Pacific Fleet)」之海軍上將尼米茲將軍,主張跳過菲律賓,直接攻擊台灣後,跳過琉球,直搗日本本土。美國海陸兩元帥當時各持己見,無交集。美國羅斯福總統最 終是採納麥克阿瑟將軍提案,於是,台灣免受戰火洗禮,幸運逃過一劫。

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官「尼米茲上將(Fleet Admiral Chester W. Nimitz)」1945年3月26日登陸沖繩縣那霸市西方約40公里之慶良間諸島後,以美國海軍元帥Chester W. Nimitz名義,公佈「美國海軍軍政府佈告第一號」,即所謂「尼米茲佈告」。,於1945年4月1日登陸沖繩本島後以同樣名義再發佈一次,4月5日成立 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當時是由海軍上將Chester W. Nimitz任最高位之「軍政長官(Military Govenor)」,由海軍中將Richmond K. Turner任次位之「軍政府長官(Chief Military Government Officer)」,由陸軍准將Christ任「軍政府副長官(Deputy Commander, Military Government)」。

依1945年9月2日發佈盟軍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d項,琉球日軍最高指揮官是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投降。
d. The senior Japanese commanders and all ground, sea, air and auxiliary forces in the Japanese Mandated Islands, Ryukyus, Bonin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s shall surrender to the Commander in Chief U. S. Pacific Fleet.
直至1946年7月1日後,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由海軍移轉予陸軍運作。
即使是依陸軍上將麥克阿瑟將軍提案,跳過台灣而攻擊琉球,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是由海軍上將尼米茲所設立。因此,設使羅斯福總統採用尼米茲將軍提案, 跳過菲律賓而攻擊台灣,則台灣美國軍政府及其轄下之台灣民政府,勢必也將是由海軍上將尼米茲設立。可知,台灣民政府和美國海軍方面必然是有所關連。

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過程中,有關培爾參議員(Senator Claiborne Pell)之記事:
"The human rights provision was brought up while both Pell and Helms were present. Both Senators asked to be heard on this specific issue, but for quite different reasons. Pell explained to the other conferees that the reason for his insistence on this provision was 'somewhat personal'. He apologized to his Senate colleagues for having told the story many times then went on to recite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studying Taiwan issues in a military government school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uring WWII. He concluded by stating this experience had convinced him to launch a personal crusade for the human rights of Formosans."人權條款在Pell及Helms兩者皆出席時被提出。兩位參議員要求對此特定議題發言,然是為了非常不同的理由。Pell向其他與 會議員說明,他之所以堅持這個條款,多少是有些個人因素。他因已多次說過這個故事,向其參議院同事道歉後,接著敘述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在哥倫比亞大學海軍軍 事政府學校(the U.S. Naval School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研讀台灣問題之個人經驗。他以陳述這個,讓他自覺要為福爾摩沙人之人權,投身個人聖戰的經驗作為結論。由Pell參議員發言可得 知,美國原有在攻打並佔領福爾摩沙後,親自成立福爾摩沙美國軍政府之計劃。

1942年6月9日,美國「海軍部副主管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Vic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下指令予美國「海軍人事部門主管(the Chief of the Bureau of Naval Personnel)」:委託位於紐約之哥倫比亞大學規劃48週有關「軍事政府管理(administration of military government)」課程,以訓練海軍人員,即所謂「哥倫比亞行動(Operation Columbia)」,其中包括在占領日本台灣後運作台灣美國海軍軍政府。自1942年8月17日起,有29名海軍軍屬,以海軍軍官身分接受10個月嚴格 之高層次國際事務訓練,而Pell參議員就是曾經參與該計劃成員之一。當時在美國,除了哥倫比亞大學外,普林斯頓大學亦設有「海軍軍事政府學院 (School of Naval Military Gover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可見,當時在占領地設立軍事政府是美國海軍任務之一。

因此,台灣民政府代表於2011年11月30日出席鞏固美日軍事同盟之日美海軍「秋季定例懇親會(JANAFA)」,具有重大意義。美國如是親自占 領台灣,成立占領當局勢必是海軍系統之軍事政府。基於台灣民政府應是「從屬於美國海軍軍政府(subordinate to U.S. Naval Military Government)」,台灣民政府有參與該會,被要求和美國海軍建立「實質往來」關係,有正當性和必要性。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 執行長
2011/12/08

參考資料
111130台灣民政府 新聞
2011年11月30日午後(晚間)6:00時至8:30,台灣民政府受邀參加「美日軍事同盟」之「日美海軍友好協會」宴會,會場設於美國海軍橫須賀基地正門前平安閣四樓;這是日本戰敗後間隔六十五年,本土台灣人首次受邀參加,台灣民政府欣然派員參加這次討論宴會。
參 加宴會包含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斯威夫特(Scott Swift)、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司令官大衛˙勞斯曼(David A. Lausman)、駐日美海軍司令官以及各級艦隊指揮官;日本海上自衛隊海上幕僚長、自衛隊司令官、橫須賀地方總監、國防部長(防衛大臣)、日本防衛關係 議員、日本政府關係官員、日本海軍幕僚長、統幕長等百餘位參加。
台灣民政府代表們與各級參加官員親切問好,並向各界表達台灣民政府主席及總理的感謝,要求日後美國、日本、台灣三方能有實質往來。宴會在互祝後,大會圓滿結束,民政府代表們預計週四返台報告成果。

台灣民政府 新聞署 發言人 鄧 芬慧
2011/12/01

轉發:111130台灣民政府新聞

111130台灣民政府 新聞


2011年11月30日午後(晚間)6:00時至8:30,台灣民政府受邀參加「美日軍事同盟」之「日美海軍友好協會」宴會,會場設於美國海軍橫須賀基地正門前平安閣四樓;這是日本戰敗後間隔六十五年,本土台灣人首次受邀參加,台灣民政府欣然派員參加這次討論宴會。

參加宴會包含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斯威夫特(Scott Swift)、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司令官大衛˙勞斯曼(David A. Lausman)、駐日美海軍司令官以及各級艦隊指揮官;日本海上自衛隊海上幕僚長、自衛隊司令官、橫須賀地方總監、國防部長(防衛大臣)、日本防衛關係 議員、日本政府關係官員、日本海軍幕僚長、統幕長等百餘位參加。

台灣民政府代表們與各級參加官員親切問好,並向各界表達台灣民政府主席及總理的感謝,要求日後美國、日本、台灣三方能有實質往來。宴會在互祝後,大會圓滿結束,民政府代表們預計週四返台報告成果。

  
台灣民政府   新聞署   發言人    鄧 芬慧
2011/12/01

http://taiwancivilgovernment.ning.com/forum/topics/111130